“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开封自贸区建设新视野
随着自河南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的挂牌,作为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开封,再次迎来重铸辉煌的全新机遇。
开封市与希腊萨洛尼卡市签署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
2017年5月13日,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希腊地方友好合作对话会在北京召开。我市与希腊萨洛尼卡市在会上签署了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决定在文化、旅游、教育、经贸、体育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共同繁荣。
开封市去年与“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有贸易往来
2017年4月1日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挂牌运行,随着一系列制度创新模式的深入推进,海内外投资贸易界持续关注开封,工商界进一步感受到了空前发展良机。
据悉,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将河南自贸区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负责同志解读认为,这一战略定位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机遇:
河南自贸试验区的主要功能就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也将以自贸试验区等核心区域作为战略支撑;“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建设之间显然具有坐标纵轴与横轴之间的联动关系。
精准把握二者之间有机、联动的逻辑关系,市委、市政府和开封片区管委会在制定片区实施方案时经过周密论证,提出了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开封的新视野、新路径,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全市新一轮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寻求开封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的引进和溢出效应。
数千年的城市发展演变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造就了开封坚定的城市文化自信。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此前主要以封闭的内生资源为主,外来元素不足,产业外向度偏低。在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建设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着重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特有的强大关联性、渗透性和带动性。一是推动文化旅游业与工业、物流、商贸、会展、医疗、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立足“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进一步加大合作开发力度;三是围绕“一带一路”培育和集聚本土文化跨国公司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力求尽快形成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文化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四是按照全域旅游新思维,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大数据服务平台、出版“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年报、设立“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培训中心、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精品展览周和节目展演周等系列活动;五是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创新发展机制等,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从传统、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全方位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实现要素引进、产能溢出,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相应影响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二、促进装备制度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两头在区”,实现“引进高端、分流中低端”的发展新路径。
装备制造产业是开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强项,起步早、门类多、优势明显,目前在空分、仪表、锚固等领域仍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结构趋同问题,多年来“高端不足、低端产能严重剩余”。在制定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实施方案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发挥自贸试验区兼备工业生产研发和出口贸易的综合功能,极探索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销售服务“两头在区”、中间加工环节在外的企业集聚模式,并以自贸试验区的政策调控实现“双向分流”,即以优惠政策“引进高端”,并逐步通过政策调控“分流中低端”,拉开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加快推进“互联网+制造”,重点提升汽车整车、现代农机、成套装备、空分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水平,打造链条完整、水平一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优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实现做强做精。
三、围绕“一带一路”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
一是主动对接郑州国际交通物流。加快推进开封口岸建设,建设集铁路口岸、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及第三方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内陆口岸,支持开展拼箱、集装箱分装大型设备业务,允许开展进出口集装箱加挂业务,搭载郑州航空和铁路国际枢纽对外开放平台。争取把开封口岸设立为“药品、木材”指定口岸。依托郑州快递中转集散中心,建设配套快件物流基地,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支持国内外快递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内的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办理符合条件的国际快件属地报关报检业务。
二是全力参与建设“郑汴港”物流枢纽中心。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及郑州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郑州和港区的对接、互动,提升开封区域物流节点集散辐射能力,推动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三大综合物流功能区,以开港经济区为依托,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行对接,建设航空物流功能区;以汴东、黄龙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建设东部综合物流功能区;以禹王台物流园区为依托,建设南部综合物流功能区。建设自贸区保税物流园、临港物流园、汽车零部件物流园、芦花岗农副产品物流园等6大物流园。争取建设自贸区开封片区至我国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直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丝绸之路”,推动国际交通物流通道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郑汴一体化进一步深度融合。推动自贸试验区郑汴两个片区以及郑汴港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开港大道、郑开北通道、郑汴沿黄大道、310线南移项目、郑汴地铁等五条通道规划建设,对接自贸试验区郑汴两个片区、郑汴港区域、沿黄生态区域等三大区域,集聚汽车、文化旅游、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三大产业。
四、建立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机制。
对与我国已签订共建协议的沿线国家,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取消或放宽国外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重点在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物流、工程承包、科技教育等领域双向合作取得突破。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政府职能转变为目标
在实施上述决策、方案时,我市还明确提出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对接的投资贸易新制度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助推全市相关行业与“一带一路”的融入、对接,力争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高标准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吸引高端要素流入和集聚的国际化内陆开放高地,建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贸易与合作机制,形成以“文化+”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努力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建设成为功能特色鲜明、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要素自由流动、监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贸易园区,打造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强力推动开封经济和社会全面崛起。
开封市与希腊萨洛尼卡市签署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
2017年5月13日,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希腊地方友好合作对话会在北京召开。我市与希腊萨洛尼卡市在会上签署了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决定在文化、旅游、教育、经贸、体育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共同繁荣。
开封市去年与“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有贸易往来
由开封企业生产的空分设备、仪表、阀门、糖精纳、化肥等主导产品,正通过中欧班列等多种物流形态进入中亚、欧洲和北美等各地市场。5月31日,位于黄龙产业集聚区的青天伟业仪表公司,各个车间、各道生产工序均一派繁忙。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主要通过国际电商平台与国际市场对接,目前有三分之二的产品销往境外,畅销“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据统计,开封市去年与“一带一路”沿线的37个国家有贸易往来,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一。
2017年4月1日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挂牌运行,随着一系列制度创新模式的深入推进,海内外投资贸易界持续关注开封,工商界进一步感受到了空前发展良机。
据悉,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将河南自贸区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负责同志解读认为,这一战略定位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蕴含着巨大的战略机遇:
河南自贸试验区的主要功能就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也将以自贸试验区等核心区域作为战略支撑;“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建设之间显然具有坐标纵轴与横轴之间的联动关系。
精准把握二者之间有机、联动的逻辑关系,市委、市政府和开封片区管委会在制定片区实施方案时经过周密论证,提出了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开封的新视野、新路径,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全市新一轮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寻求开封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的引进和溢出效应。
数千年的城市发展演变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造就了开封坚定的城市文化自信。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此前主要以封闭的内生资源为主,外来元素不足,产业外向度偏低。在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建设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着重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特有的强大关联性、渗透性和带动性。一是推动文化旅游业与工业、物流、商贸、会展、医疗、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立足“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进一步加大合作开发力度;三是围绕“一带一路”培育和集聚本土文化跨国公司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力求尽快形成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文化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四是按照全域旅游新思维,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大数据服务平台、出版“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年报、设立“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培训中心、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精品展览周和节目展演周等系列活动;五是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创新发展机制等,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从传统、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全方位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实现要素引进、产能溢出,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相应影响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二、促进装备制度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两头在区”,实现“引进高端、分流中低端”的发展新路径。
装备制造产业是开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强项,起步早、门类多、优势明显,目前在空分、仪表、锚固等领域仍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结构趋同问题,多年来“高端不足、低端产能严重剩余”。在制定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实施方案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发挥自贸试验区兼备工业生产研发和出口贸易的综合功能,极探索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销售服务“两头在区”、中间加工环节在外的企业集聚模式,并以自贸试验区的政策调控实现“双向分流”,即以优惠政策“引进高端”,并逐步通过政策调控“分流中低端”,拉开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加快推进“互联网+制造”,重点提升汽车整车、现代农机、成套装备、空分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水平,打造链条完整、水平一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优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实现做强做精。
三、围绕“一带一路”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
一是主动对接郑州国际交通物流。加快推进开封口岸建设,建设集铁路口岸、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及第三方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内陆口岸,支持开展拼箱、集装箱分装大型设备业务,允许开展进出口集装箱加挂业务,搭载郑州航空和铁路国际枢纽对外开放平台。争取把开封口岸设立为“药品、木材”指定口岸。依托郑州快递中转集散中心,建设配套快件物流基地,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支持国内外快递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内的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办理符合条件的国际快件属地报关报检业务。
二是全力参与建设“郑汴港”物流枢纽中心。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及郑州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郑州和港区的对接、互动,提升开封区域物流节点集散辐射能力,推动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三大综合物流功能区,以开港经济区为依托,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行对接,建设航空物流功能区;以汴东、黄龙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建设东部综合物流功能区;以禹王台物流园区为依托,建设南部综合物流功能区。建设自贸区保税物流园、临港物流园、汽车零部件物流园、芦花岗农副产品物流园等6大物流园。争取建设自贸区开封片区至我国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直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丝绸之路”,推动国际交通物流通道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郑汴一体化进一步深度融合。推动自贸试验区郑汴两个片区以及郑汴港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开港大道、郑开北通道、郑汴沿黄大道、310线南移项目、郑汴地铁等五条通道规划建设,对接自贸试验区郑汴两个片区、郑汴港区域、沿黄生态区域等三大区域,集聚汽车、文化旅游、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三大产业。
四、建立健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机制。
对与我国已签订共建协议的沿线国家,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取消或放宽国外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重点在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物流、工程承包、科技教育等领域双向合作取得突破。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政府职能转变为目标
在实施上述决策、方案时,我市还明确提出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对接的投资贸易新制度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助推全市相关行业与“一带一路”的融入、对接,力争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高标准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吸引高端要素流入和集聚的国际化内陆开放高地,建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贸易与合作机制,形成以“文化+”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努力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建设成为功能特色鲜明、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要素自由流动、监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贸易园区,打造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强力推动开封经济和社会全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