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南省重点民生实事落实情况之四:蓝天白云繁星距离越来越近
7月12日,在郑州市环保局楼顶的灰霾观测站,工作人员正在记录检测到的环境数据。(记者 聂冬晗 摄)
7月11日,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回马村,村容整洁,环境宜人。村民周金华说:“现在有污染的厂都治好了,也没臭味了,村里环境好多了,路边垃圾收拾得可干净了。”
就在3个月前,回马村还是个“散乱污”集聚地。该村分布着电镀制品、血粉加工、塑料粉碎、饮料生产、油脂加工等十多家小作坊,曾经污染严重,恶臭扑鼻,村里的群众苦不堪言。由于种种原因,污染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接到群众举报后,当地政府痛下决心,通过暗访取得充分证据,今年3月29日凌晨,当地百名公安干警和60多名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突击对回马村开展联合执法,现场查封2家违法生产的电镀作坊、油脂加工企业,拘留了相关责任人员,取缔了11家“散乱污”企业,责令1家食品企业停产整改,当场捣毁1家生产假饮料作坊,一举铲除了困扰群众多年的顽疾。
当日天亮时,看到污染严重的企业贴上了封条,村民们奔走相告:这些“黑厂”终于关停了,再也不会闻到那些恶臭味了。
正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省各地治理污染顽疾,群众切身感受到身边的环境从脏乱差到鸟语花香的全面改善。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加大力度,严厉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还百姓优良环境。截至6月30日,全省环保系统行政处罚共立案4583起,已下达处罚决定4228起,罚款金额17532.42万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71.65%、166.19%和121.66%。
体制机制有何改善?力求打通防治全程链条
“过去新乡只有4个国控站点,大量安装微型站增加至265个监测点后,管控方式也与时俱进。”新乡市环保监测站总工程师周速说,现在通过完善在线监控与人工督查相结合的管控方式,就能较为准确判断污染源在哪儿,哪片区域会受到影响。
这种精准管控方式正在全省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中实践。持续强化源头和过程防控,聚焦重点环节,力求打通环境保护的全程链条,一系列防治手段、机制逐步完善,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的道路迈进。
今年3月我省还正式实施了《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明确政府各部门大气污染防治责任,形成多项易于操作的制度规范,加大环境违法处罚力度,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防治工作都干了啥?开展七大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今年上半年,我省细化防治措施,开展了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业企业提标治理、集中供暖供热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重型运输车辆专项整治行动、秸秆禁烧、餐饮油烟治理等七个重点领域治理。
0.7秒!自动识别并快速检测,车牌号和尾气检测信息一览无遗——这种特殊的“电子眼”,作为固定遥感检测设备,今年在全省城市道路上安装使用。今年以来,不少“黑科技”在污染防治中得以大范围应用。全省6300多个工地安装了联网的监控设备,1.1万多辆渣土车实现自动密闭改造并联网运行,新增新能源公交车、环卫车1370辆,新建集中式充换电站125座、分散式充电桩1573个。
一大批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全省完成482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192.24公里新建改造热力管网、140座新建改造热力站,累计淘汰5.4万多辆老旧车。
防治效果咋样?指标出现“两降一增一减”
正在进行的重型运输车辆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固定遥感检测设备与人工检测结合方式,排查超标车辆。截至6月30日,全省累计检查重型运输车辆16万多辆,发现处理问题7295个。
秸秆禁烧取得显著成效,今年夏收期间,全省累计火点数为21个,与去年同期35个相比,减少40%。
今年我省还启动了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整治行动,餐饮油烟管理有了更为具体的法规和更加严格的标准,有望彻底解决群众身边的油烟污染问题。
上半年,我省大气质量持续向好,指标出现了“两降一增一减”——全省PM10平均浓度为1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PM2.5平均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5%;优良天数80天,同比增加2天;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气平均14天,同比减少了5天。
蓝天白云不断增多,群众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记者 赵力文)
记者手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省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已持续两年之久,举措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在治理实践中,从源头防治到全程管控,从“六控”到“三治本三治标”,我省在不同阶段,开展了不同领域的专项整治,同时又坚持综合治理,防治攻坚不断向纵深发展。随着大气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同时也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不断巩固并持续取得成效,尚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只要不断推动依法治污、科学治污、长效治污,围绕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实施过硬治理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形成广泛共治的大格局,就一定能够实现蓝天常在,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