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河南自贸区工商财税服务网河南自贸区新闻施工尽在“掌”握 大数据平台让盾构施工有了“千里眼”

施工尽在“掌”握 大数据平台让盾构施工有了“千里眼”

发布时间:2018-10-17 0:55:25内容来源:互联网浏览量:

44.jpg

  图为盾构TBM大数据中心工作场景。尹江勇摄

  10月15日,汕头,一台国产盾构正在苏埃通道工程的地下深处全力掘进;1600余公里外,郑州,在盾构TBM大数据中心的监控大屏幕上,这台盾构的工作状态、工作数据正通过一个个界面巨细无遗地显示出来。

  “国内生产的每一台盾构,都安装了上千个传感器,可以即时将设备状态、施工环境等重要数据,发送到我们自主研发的盾构TBM工程大数据平台上,从而实现数据采集分析、远程监控等重要功能。”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李凤远告诉记者,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盾构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

  盾构TBM是用于隧道、地铁等工程施工的高端装备,近年来在国内迅猛发展,产量已达到1800余台。“为了解决多厂家、多类型盾构TBM数据采集难题,我们必须尽快提升盾构TBM行业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李凤远说,为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投资上千万元硬件成本,打造了这一集施工生产、装备检测、数据挖掘及科研应用于一体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该平台试运行一年来,已经接入了国内外各企业、各类型的盾构160余台,其中20余台分布于以色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李凤远介绍,来自各施工现场盾构设备的大数据,通过平台的各类功能模块,解决了诸多难题。

  比如工程管理。过去,施工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到隧道内检查工程进度,下一次现场至少两个小时。现在,施工管理人员打开手机APP,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工程进度和工程状态。

  比如风险预警。地下施工环境极其复杂,以前工人只能靠经验避免隐患。现在,盾构施工中遇到高风险状况,工作人员马上就会收到预警提示。

  比如设备选型。每一台盾构都要根据施工环境“量体裁衣”,因此设备选型一直是工程中的一道难题。现在,海量历史数据可以为专家提供决策辅助,很快选出合适的装备并指导生产。

  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获得了30余项知识产权,并先后荣获工信部2017年百家大数据优秀案例、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17年互联网发展最佳案例。李凤远表示,随着平台功能的不断增强、大数据采集的日益丰富,盾构大数据平台将会越来越“聪明”,为未来最终实现“智能盾构”及“智慧掘进”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