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河南自贸区工商财税服务网河南自贸区新闻让戏曲扎根广袤的中原大地——河南省戏曲进乡村工作纪实

让戏曲扎根广袤的中原大地——河南省戏曲进乡村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18 2:58:05内容来源:互联网浏览量: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10月15日,夜幕降临,在新郑市中华路与新华路交叉口立交桥旁的游园内,一曲《朝阳沟》经典选段,让居民王爱兰听得入了迷。“我每天都会来这儿,有时候还唱上几段。”王爱兰说。

  这是我省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的一个场景。自去年该活动启动以来,我省坚持送惠民的戏曲、播文化的种子,探索出一条“送”“种”结合、“育”“融”并重的戏曲进乡村之路,让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焕发出新时代的夺目光彩,也显著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百姓“点单”精准“送戏”

  去年,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

  早在2008年,我省便组织实施了“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并连续多年将其列入惠民“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努力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

  《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印发后,我省把“戏曲进乡村”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政府买单、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运行模式,把戏曲进乡村列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各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近1亿元支持戏曲演出和创作,按照省、市、县三级院团每场演出2万元、1万元、6000元的标准进行政府采购。

  但是,送戏曲进乡村,怎样确保送下去的戏群众喜欢?为此,我省在精准配送上下功夫。按照“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原则,通过线下问卷调查、线上依托“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点单”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满足农民群众的戏曲文化需求。

  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看来,目前,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老是老观众,也是戏曲进乡村面临的问题。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有必要对戏曲剧目进行创新,送进乡村的戏应该多一些反映乡村现实生活的新戏。

  “送、种、育”结合群众当舞台主角

  要让戏曲在农村扎下根,最好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娱自乐”。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戏迷擂台赛、戏曲知识问答、戏曲征文等活动,让群众走上戏曲的“星光大道”当主角、秀才艺,营造了唱戏爱戏的良好氛围。

  在育苗培优上下功夫,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小娃娃从小听戏、懂戏、爱戏,实现了每个学生每年都能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百家院团进百县、千名名家进千乡、万名演员进万村”结对帮扶活动,为农村培育了众多热爱戏曲的文艺人才。

  此外,全省还有5万多支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班社活跃在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县有团、乡有社、村有队,天天锣鼓响、村村有活动、家家有戏迷、人人会唱曲的生动局面。

  讲好戏曲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戏曲进乡村不仅让群众受益,也反哺了演出院团。各级院团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故事,创作了反映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的《重渡沟》《尧山情》等“接地气”“有生气”的戏曲作品70多个。许多院团的演职人员认为,戏曲进乡村让戏曲回了“家”,让他们找到了“根”,让文艺创作传了“神”。

  但在送戏过程中,他们也曾遇到一些无奈。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说,有的村子路很窄,舞台车进不了村,本想着把戏送到群众家门口,但最后只能把舞台放在村外。戏曲进乡村必须有平台、有场地。

  为此,我省坚持以“进”促建,大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16年以来,按照“七个一”标准,筹集资金1.78亿元建成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663个,使全省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40187个,建成率79.57%,为戏曲进乡村搭建了很好的舞台。(本报记者 温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