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模式 智慧气象助力精细农业
气象科技工作者正在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安装自动气象站,利用气象科技帮助该村脱贫致富。(王建忠 摄)
“望天收”曾是农民对天气影响农作物收成最形象的描述,天公作美粮食丰收,反之就是灾年了。不过气象服务已经改变了“望天收”,农业不必光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近年来,河南省气象部门以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搭建起覆盖田间地头的服务网络平台,让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据精准的气象信息科学种植,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变为“看天管理”,实现了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过去“靠天吃饭”如今“看天管理”
11月12日,长葛市一个现代农业种植园区内,一些大型喷灌设备正在浇水,让刚出土的小麦苗喝了个饱。进入10月以来,当地一直没有明显的降水。设在田间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监测数据显示,土壤墒情严重偏旱,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也没有大的降水过程。该种植园区负责人王方毅手机上的气象博士APP提醒他,该给植物浇水了。
他告诉记者:“根据气象博士的分析预测,我们可以更科学地进行田间管理。”
11月14日,在宝丰县一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内,记者看到,30多座大棚种植的瓜果蔬菜绿意盎然,通过安装的各式监测设备,可以了解到棚内的土壤墒情、气候环境以及病虫害等。
基地负责人王振豪说,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更重要。如果有大风天、下雪天,提前得到气象信息,可以避免刮坏大棚、压塌大棚的情况。
他说:“这几年与气象局合作我们受益匪浅,天气周报、中长期预报很好地指导了农业生产。”
“直通式”气象服务农业生产更智能
许昌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红燕介绍,目前,长葛市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建设有农业气象科技园,通过设置观测站采集温度、湿度、风、雨量等气象数据。监测站会结合农业生产特点,根据采集的数据制作成气象服务信息,通过网站、手机APP、微信、村内广播以及设在村头的大屏幕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有效解决了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气象部门还与农业植保、农技服务等部门开展技术合作,制定中长期农业生产指导建议。
近年来,河南气象部门率先在全国推出农用天气预报周报,又推出了农用灌溉预报和机收指数等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为河南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省智慧农业气象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建立观测自动、预报精细、服务多元和智能互动的集约系统,实现多系统的数据统一、平台互通、智慧共享。目前,全省各地正在稳步推进气象服务站点的建设。
截至目前,全省气象部门与涉农部门等共建气象信息服务站4420个,组建起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近6万人,服务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4000多个,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记者 李若凡 通讯员 王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