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进入自贸区大时代加速吸引境内外投资商入豫
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贸试验区宣布挂牌,正式跻身中国开放第一方阵。
“贯通南北、连接东西,‘两体系+一枢纽’”,国家赋予河南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历史性机遇,河南从何入手,如何来做?集聚哪些优势要素资源和配套政策,如何加速吸引境内外投资商入豫?
近一周来,“郑中心、汴文化、洛智造”三大片区的目标定位、功能布局、建设思路、产业导向、支持措施等露出真容。同时,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相关的十几家省直机构也悉数亮相,为3年后的河南枢纽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和主要抓手。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发动机河南晋级国家经济“尖兵”
2017年4月1日,豫、辽、浙、鄂、渝、川、陕七个自贸试验区同日正式挂牌。
随着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成功挂牌,我国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1+3+7”战略新格局,中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进入“雁行阵”模式,冲刺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体系。
这一天必将载入河南发展史册。河南省将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我省国家战略中分量最重的战略,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动全省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要求自贸试验区建设服务全局、带动全局。
那么,自贸试验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扮演着何种角色?又能为河南带来什么?
“设置自贸试验区,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河南自贸试验区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说法。
从近40年的大背景看,中国的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办特区、扩沿海、入世贸,“育新能、创新势”。其中,第四阶段最显著的标志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战略。之所以如此,是全球经济格局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泥沼,而以“金砖国家”为主要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并强烈要求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做出调整。
其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启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博弈,这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等。但所谓的以高度自由化为堡垒的市场,却使中国等相对滞后国家无法加入,阻隔了中国经济影响力在全球的扩展。
其三,“优惠政策+低廉劳力+开发区承载”,国内既有开放发展模式受到强烈挑战。在新的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形势下,外贸、外资等现行涉外经济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变化。
由此,在这场国际经贸规则大博弈中,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而自贸试验区作为试验田,孵化出可复制、可推广、行之有效的制度,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与国际投资及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全新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自贸试验区不是哪个省市的,而是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设立的每一个自贸试验区都承担着‘替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神圣历史使命。”河南省商务厅厅长焦锦淼对“河南使命”这样描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做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由此,河南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一轮改革“尖兵”。
自主改、大胆试“河南枢纽”加速释放制度红利
2017年4月5日,河南自贸试验区揭开了未来发展详细路线图,这包括“郑中心、汴文化、洛智造”三大片区。三大片区的目标定位、功能布局、建设思路、产业导向、支持措施等露出真容。同时,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相关的十几家省直机构也悉数亮相,为3年后的“河南枢纽”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和主要抓手。
驾驭自贸试验区是河南的第一次,由此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耳目一新。
比如,不同于区外的一般企业,区内企业可按“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投资项目,无需向各类行政机构申报审批,只需提交一份“承诺书”即可。相关部门的职权“应放尽放”,并实现多证合一、“单一窗口”提速增质。
比如,财政、商务、交通、民航、国税等机构公布一揽子奖励和激励政策措施。如,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产品出口和离岸服务外包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性总部支持经费补助等。
比如,自贸试验区功能计划再扩容,外资典当、外资加油站、平行车进口列入计划。外籍人员连续工作4年,工作、缴税和生活满足一定条件,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自主改、大胆试’,加速释放制度红利。”这是河南自贸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主任、省商务厅厅长焦锦淼对河南加入“中国自贸试验区俱乐部”的价值概括。
其称,自贸试验区对河南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倒逼政府职能转变,既要有序放开,更要安全高效管住。通过政府的自我革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实现区内投资自由、贸易便利、商事便捷、监管高效、环境优良。
此言不虚。自贸试验区作为高度开放的特定区域,无疑是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不可多得的通道和驱动器。尤其是在制造业、服务业、保税政策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河南自贸试验区的批复和新政的实施,无疑将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贸易发展、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等发挥重要作用。
“河南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枢纽经济。枢纽经济的本质,是服务于企业‘降本增效’,实现生产要素全球资源配置。”省民航办主任康省帧认为,大枢纽、大物流的价值,是帮助企业的物流服务“降本增效”,从而,催化产业更高层次地集聚,持续带动创业、就业,实现“升级大产业、经营大都市”,创造有殷实产业集聚、有足够人才资源支撑的新型城镇化。
2017年4月11日,河南省公安厅发布消息称,预计在6月1日,将在河南省自贸试验区内,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等单位推荐,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非高层次人才可在4年期满满足条件后实现。相比以往,这是对外籍入华人员提供了极为宽松的永久居留权政策。
另从全球实践状态看,自贸试验区对区域内产业集聚有显著的虹吸效应:其一,增加资本要素,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其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劳动力蓄水池;其三,推动及时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其四,开拓海外市场,增加知名度。
由此,建设高等级的自贸试验区,催化国内“城镇化”发展提速换挡,既是完整的经济发展逻辑,也是将河南区位优势转化为真实生产力的核心抓手。
自贸试验区不只是增长极更是辐射带动周边的“试验田”
2017年4月6日,省工商局宣布,由开封市率先实施“22证合一”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成为河南首个将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推广应用的范例,并领跑全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领域。
而近一周来密集的发布会,关于各类机构对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提及最高频的词是“多项协同发展”。
这不仅是构成“三区一群”(自贸试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港区和中原城市群)国家战略联动,也包括“郑汴洛”三片区的协同、口岸与特殊监管政策区域的兼容,以及各类政务部门职能输出的集成度和流畅度。
当前,10余家省直机构先后公布了“服务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方案。这些方案可谓大刀阔斧、“红利”连片,但自贸试验区绝不只是“政策高地”,一个全局化、生态性、大系统、高兼容、特色清晰的自贸试验区既是河南的期待,更是河南的未来。
“自贸试验区不是区域特权,而是替国家试验创新政策和制度的‘试验田’。”这是省商务厅厅长焦锦淼对自贸试验区的功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其称,河南自贸试验区将通过加强现代立体交通枢纽的建设,将国家重要经济区域联通起来,并对区外经济增长起到带动作用,这集中体现在自贸试验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以及其试验成功的经验得以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所形成的倍增效应。
一语中的。国内的自贸试验区犹如一粒粒珍珠,串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更大效应。
而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河南得天独厚的优势首选交通区位优势。由此,自贸试验区不仅要通过航空实现顺畅的外循环,也要通过高铁打通内循环。比如,郑州“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可实现对江淮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太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的直接连接,拓宽交流合作渠道,扩大内陆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群及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范围,为资本、信息、人才、技术自由流动奠定基础。
“这不仅能改变区域经济格局,拉动产业大转移,还能够调整区域经济圈各板块之间产业的关联配套和资源配置,提升和优化区域经济圈的经济聚合力,培育沿线城市新型产业带。”河南省自贸试验区一负责人这样阐释。
而让自贸试验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其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
因此,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就是要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国内企业创造一个自由、宽松、高效和富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使河南首先成为最大受益者,更让河南由中国改革开放的跟随者晋级为引领发展的“新尖兵”。